4月5日,当载有驰援湖北医疗队员的车辆驶入广东省人民医院(下称“省医”)时,手捧鲜花迎接的人们发出阵阵欢呼。当天,22名队员完成支援任务,结束休整回到广州,这中间还包括18名除夕夜出发的首批医疗队员。
在武汉战斗59天,省医首批医疗队员在对口援助的武汉市汉口医院竭尽所能,将抢救、护理做到极致,尤其是护理团队因地制宜创新手段,实行对重症患者的“深切监护”,取得很明显的成效。3月5日,省医驰援武汉护理小组被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
在省医首批医疗队员中,除重症专家邓医宇、感染科专家马晓军、呼吸科专家罗少华和黄俊伟外,另有14人为来自不同科室的护士。这支护理团队以ICU、呼吸等专科护士为主,是武汉疫情防控亟须的力量。
首批广东医疗队1月26日接管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六病区,省医心脏疾病重症监护室护士李杰主动申请第一个进病房。
“我有重症监护室工作经验,我先上。”李杰知道,接管新的病区,第一班护士很重要:熟悉信息系统、设施布局、工作流程,他要为队友们探好路。
首批广东医疗队128名医护人员中,共有80名护士,被编为7个小组。他们来自不同医院,如何尽快完成磨合、建立高效的工作制度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担任D组小组长的李杰根据在病房的观察,为小组做好组内分工:信息组、治疗组、辅助组……每组2—3人,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守望相助、及时处置。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李杰还安排固定管床护士,密切观察重症患者病情发展,确保责任到人。
在陌生的环境下,这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发挥了显著作用。李杰说,在近2个月的战“疫”中,护理D组上班期间未出现一例患者死亡。该制度也在首批广东医疗队全队推广。
患者昏迷,口腔和气道有大量痰痂,一定要尽快清理!2月10日,首批医疗队员、省医心外重症监护室护士杜杨一进病房便遇到“险情”。
做口腔护理要使用到开口器、负压吸痰器等,然而汉口医院条件有限,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器材备齐。
病情危急,杜杨灵机一动,立即找来一个注射器,去掉针头和针栓,用针筒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开口器”,从患者的臼齿处把口腔打开。
此时,如何在没有负压吸引器的情况下清除患者喉咙里的分泌物,减轻气道梗阻成为新的难题。杜杨和同样来自省医的护士林静璇双人合力,将吸痰管从患者口腔插入,用注射器抽吸的方式产生负压。在两人的努力下,患者口腔及上呼吸道的分泌物被彻底清除,险情解除,有效的口腔护理和气道清理还预防了患者出现继发感染。
“战‘疫’初期,医院物资设备匮乏,但是作为重症护理人员,依旧要想办法解决患者遇到的很多问题。”杜杨说。
马晓军也评价说,杜杨非常善于“床边创新”,利用有限资源帮助病人,尽可能地把优质护理服务的意识带到前线。
“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对症处理、密切监护病情、随时处理突发情况,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马晓军说,省医护理团队的经验是安排专人对每一个重症病人进行持续不断的病情观察。例如,每当病人血氧饱和度下降时,他们都会仔细查看呼吸机是否脱落、漏气,及时作出调整,直到病人的血氧指标好转。
“护士姐姐,我线后”女孩与男友因感染新冠肺炎同时住进汉口医院,情绪极度紧张的女孩低声向省医护士陈丽芳说道。
焦虑、恐惧,成为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普遍心病。“许多人每天刷着手机,被各种负面信息淹没,总觉得一旦染病就没机会了。”省医心外科护士黎诗欣说。
医病更要医心。据马晓军介绍,省医医疗队制定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沟通策略。早期针对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或存在错误认知的情况,医疗队员着力加强疾病科普,并且通过分享成功病例,让患者知道,只要积极努力配合治疗,绝大部分都能治愈出院。
与家人、外界的隔离也让不少患者备感失落、无助。为此,护士们帮助患者联系家人,还建立了病友微信群,患者有需要时只要在群里提出,医护人员都会尽力满足。
在李杰看来,行胜于言,让病人在每一个细微处感受到关怀比语言更有力量。“每一次走到病人床头的近距离交流,每一次把餐饮、水果亲自递到病人手上,这都表明你是真的关心。护理工作就是要把每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李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