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 |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访问杏彩网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专注带压施工 工业设备修复 带压开孔 带压封堵 带压堵漏
全国咨询热线:18920585015
您的位置: 首页 > 客户案例
客户案例

联系我们contact us

杏彩网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晨景大厦12层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8920585015
手机:18920585015

客户案例

媒体揭文物修复师:一盏瓷碗费时数月粘接七八次

时间:2024-07-12 14:36:20 来源:客户案例 点击:186次

  2016年1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受到年轻群体的热捧。多年坐冷板凳的文物修复师们,成为了新一代“网红”。其实不只是在北京,就在咱们成都,也有这么一帮人。他们每天面对灰头土脸的文物,通过一双巧手,让这些古老的玩意儿重获新生。这群人,有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也有朝气蓬勃的“90后”;有不玩微信、QQ的“老古董”,也有爱动漫爱游戏的“死宅”;他们“十八般武艺”样样来,复得原金沙遗址的象牙玉璧,也修得好海昏侯墓的竹简木牍

  4月20日,记者走进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走近这群与文物为伴的神秘工匠。

  后悟道“人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情并不多。遇上自己最喜欢的、又能做好的事情就更难。何必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别处?”古陶瓷修复师 / 曾帆 / 51岁

  一埋头就是16年,一抬头才见世间如此变迁。曾帆今年51岁了,虽是半路出家,但做文物修复也已有16个年头。在曾帆看来,文物修复就是一场修行,而且“做这行是会上瘾的”。曾帆说,看到精美的文物总会想把它做到极致,甚至忘了天日。

  正是如此,已有入痴之状的他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从不玩微信、不玩QQ,也不发短信,甚至连自己的手机号都不记得。他总觉得那些太荒度时间,就喜欢坐在工作间面对文物的感觉,心无旁骛。

  一盏咸丰瓷碗,费时数月粘接七八次,只为“天衣无缝”迎着明亮的灯光,曾帆捏着砂纸,细细擦拭着一个红豆色的瓷碗,碗底写有它的年代:咸丰年间。

  在修复前,这个出土瓷碗是好几大块碎片,辨不出形状。碎片多年埋在土里,已然不能“严丝合缝”拼接。曾帆将碎片一片片清洗、擦拭、固定,再用环氧树脂进行粘接、补缺。

  粘接可不只是“拼图”那么简单,要做到“天衣无缝”,保证瓷碗的光滑度、色泽的一致。有时一个位置没有粘好,就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又得一片片取下,重新再来。这个碗,曾帆就粘接了七八次,前前后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如今,瓷碗已确定进入修复的尾声,正在接受最后的打磨。灯光照射下,瓷碗造型优美流畅,透出温润古朴的光泽。

  曾帆介绍,文物修复有三种标准:一是考古标准,即将文物器形、尺寸大致恢复,作为资料保存,不要求器物的完整性;二是展陈标准,将器物修复得完整漂亮,“远观一致,近看有别”;三是艺术品修复,完全接近原貌,无论是放大镜还是显微镜,均看不出来修复过。

  虽然现在修复工艺越来越先进,材料也慢慢变得好,艺术品修复的标准是能够达到的。但曾帆仍然坚持文物修复的原则:使用可逆的材料,残件就是残件,不能误导观众。

  当年“鬼使神差”入行,不想 16 年已成瘾,尽求极致曾帆今年51岁了,做文物修复已有16个年头。90年代企业改制,他所在的精密模具制造厂关闭,恰逢2000年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招人,他没咋想就“鬼使神差”进来了。当时修复中心只有3个人,也没有区分“专业”,陶瓷、青铜器、象牙、玉器、漆木器都要经手,样样都得学。

  2000年前后,恰好是金沙遗址出土的时期,祭祀坑里的象牙、人骨遗骸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朽烂,一旦表层的象牙质受到破坏,很快就会风化成为粉末。因此,象牙的修复困难重重。最后,曾帆他们采用了就地回填处理和有机硅封护两种办法来对象牙进行保护,将象牙回填到地面以下或是将象牙长期封存在有机硅中,不与外界接触。金沙遗址出土,来自全国甚至国外的顶级修复专家都前来指点、帮忙修复文物。中国古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也从上海赶来助力,曾帆获益不少,最后也专攻“陶瓷修复”。

  古陶瓷中有佛像,肃穆端严。业内的老师傅们曾有过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修复佛像前,修复师必须沐浴更衣,斋戒烧香。在修复的最近一段时间里,都不食荤腥。“做这行是会上瘾的。”曾帆说,看到精美的文物总会想把它做到极致,甚至忘了天日。

  视文物修复为修行,记不得自己的手机号,心无旁骛在曾帆看来,文物修复就是一场修行。“心中不想别的,只想着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整好,不然觉得罪过。”

  他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从不玩微信、不玩QQ,也不发短信,甚至连自己的手机号都不记得。他总觉得那些太荒度时间,以至于与外界有些格格不入。他更喜欢坐在工作间面对文物的感觉,内心平和安宁,心无旁骛。

  一埋头就是16年,抬头才见世间如此变迁。他也从青年步入半百的年纪。“现在的人都太忙了。我们是急不来的,慢工才能出细活。”曾帆说,除开文物清理,他一年也就修复40件文物。每当有新人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慢慢来,没有要急死人的事情”。

  他没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不知道这部纪录片有多火,只知道央视的记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接待记者耗费了他不少时间。他也不去看那些有关他的报道,还是老朋友打电话跟他道贺“老曾普通话说得溜啊”,他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声“哦”,却也懒得上网搜索那些视频。“人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情并不多。遇上自己最喜欢的、又能做好的事情就更难。何必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别处。”

  后悟艺“这些文物都是古代能工巧匠的作品,有助于提高审美,对我自己的创作很有启发。”

  青铜器修复师刘志 / 40岁采访时,刘志正在修补一件2003年在文庙西街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铜簠(fu)。“文物修复主要的步骤就是整形、粘贴、焊接、打磨、上色、做旧。”刘志介绍道,“流程一分钟就说完了,但每个步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像光打磨,就至少要三个星期。”

  刘志正在做的就是给铜簠上色,他用画笔将青色的颜料涂在铜簠上,涂一下,就用左手食指将刚涂的地方摁实。

  细看刘志鬓角已有几根白发,但他来文物修复中心并不久,只有两年的时间。在此之前,他跟着四川省文物修复专家杨晓邬学过七八年的青铜器修复。

  文物修复是一件不能有创造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恢复文物的原貌。刘志则从文物修复中得到灵感,“这些文物都是古代能工巧匠的作品,有助于提高审美,对我自己的创作很有启发。”

  “修复文物这份工作有档次,有意义,事情做到极致了,收入自然会改善。”漆木器修复师 / 李阳 / 26岁

  在漆木器修复室,90后文物修复师李阳正在涂描手里的漆盒,这件漆盒是战国时期的物件。

  身高超过1.8米,头发染成了金黄色,配着牛仔裤和衬衫,李阳的风格有些“日系”。“我喜欢日本动漫,超级喜欢。”李阳说,他从小就学习绘画,也时常临摹动漫里的人物。在他看来,动漫里的人物形象、场景、色彩都有很高的艺术性。不过,虽然喜欢绘画,但是李阳没想过要和文物打交道。

  耗时一年,绘了200多张古织机图转折发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会儿,他正在老家河南开封上学,他听不少新闻报道震坏了很多文物,有必要进行修复。“当时就想,做这个活儿应该有意思吧。”

  2012年实习,他去宜宾南溪县的墓葬群考古现场呆了3个多月,那是5月份,毒辣的太阳让他晒掉了几层皮,洗澡都疼。直到现在,胳膊上还有淡淡的黑印,“当时觉得有点苦,怕扛不住。”

  李阳的考古绘图课常常是班里最高分,经过老师推荐,2013年3月他来到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实习。

  刚来中心,他就接到了一个任务:绘制4个竹木制织机模型的结构图。每个模型都有近100个零件,构造繁复。按照规矩,新人在刚到的大半年时间里是不能碰文物的,因此只能请老师傅测量,自己记下来再绘制。

  这4个模型,前前后后绘制了200多张图,历时近1年。任务完成后,他才了解,这4个模型就是老官山汉代墓群出土的西汉提花织机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当时很兴奋,觉得好高大上。”

  修复“像面条”般的海昏侯墓简牍随着修复工作推进,经手的“好东西”慢慢的变多,李阳也从“兴奋”变为“淡定”。

  2015年11月,海昏侯墓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竹简木牍,但缺乏相关修复技术人才,李阳被安排前往支援。此时竹简粘连在一起,字迹也模糊不清。分离的时候稍不注意,竹简就可能损毁。此外,由于长时间被水浸泡,西汉的竹简木牍已经软化,“就像面条一样柔软。”

  先对竹简稍稍喷水,用特制的小竹刀轻轻揭取下来,清洗,加固、红外扫描。由于竹简十分柔软,为防止断裂,李阳右手用棉签挑着竹简,左手两指夹住,一根一根将竹简放到红外扫描仪上。

  在李阳旁边,就是著名的古文字专家武家璧。每次扫描的结果,便是由武家璧进行识读研究。偶尔李阳也会好奇这些简牍上写了些啥,凑过去问专家才知道大多是奏章。

  在进行漆木器修复时,时常要接触“乙二醛”,这种化学用品主要是用于漆木器的脱水保护。但是皮肤接触这种药剂十分容易过敏,李阳的双手总是反复起疹子,抓破后就成了淡淡的疤痕。

  工作慢节奏,夜里看恐怖片找刺激入行3年多,李阳早已变得“处变不惊”。偶尔心烦坐不住,他就走出修复室,坐在竹林的石凳上,默默抽支烟,平复心绪。

  “喜欢一切有美感的东西,修东西有时候很难、很复杂,但是只要理清头绪,慢慢来,就能精益求精。”李阳说,这份工作能够修炼内心的定力。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疯狂动物城》,李阳也看了,感觉自己跟树懒“闪电”很像:“慢悠悠、笑点低,耐得住寂寞。”

  或许是白天的工作太平静、太缓慢了,夜里李阳喜欢打游戏、看恐怖片、片来找点儿“刺激”。

  博物院后山有樱桃树,还养了梅花鹿。中午没事儿的时候,李阳喜欢去后山转转,看看鹿群,日子过得很缓慢。

  同班的同学搞商业艺术的,大多收入不菲;李阳做文物修复师,每月只领到不高的薪水。“我比较乐观,而且本身也不喜欢太商业的东西。修复文物这份工作有档次,有意义,事情做到极致了,收入自然会改善。”

  不久,成都博物院就要开馆了。李阳期待着开馆那天,人们在展馆内看到他修复的文物。“到时候我就可以带朋友们来参观,自豪地说这是我修复的!

  “学校学的课有理论也有实践,内容挺多,有考古、文物、古建、馆藏、绘图、文物鉴定、文物法”刘晓彬与李阳同专业,他们在学校的实践课主要有四门,包括陶器、青铜、铜拓片、字画装裱。

  “那时候上实践课,陶器就是自己买那种一块钱一个的土碗。买回来之后,把那新碗摔破了,然后自己补好,老师根据补的情况打分。打完分后把碗拿回来,之后又把碗打碎,还要拿走一块,自己用石膏来补,补完再给老师打分。青铜器就是去买一个铜炉,回来用锯子锯一块,锯完后自己再来补。”

  刘晓彬说,自己的同学毕业后从事文物工作只占少数,“班里有90多人,毕业后有十几人从事的文物相关工作,能进入这里学习工作,我很幸运。”特写/镜头

  从车水马龙的青羊大道往里一拐,就进入金沙遗址博物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收藏着历史,这里曾是距今3200年2900年前,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

  依次穿过茂密的银杏树荫,小桥流水,一片绿地上有一栋不起眼的玻璃外墙小楼,这就是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

  下楼梯进入阴冷的地下室,存包、刷卡,一路经过好几道关卡,方才进入工作区。

  在无机质修复间里,一座长宽约一米的院式陶屋放在巨大的工作台上,修复师们正在一旁细细测绘;墙边立柜里摆满了瓶瓶罐罐,有的来自战国,有的来自汉唐,均已修复完毕;不远处,便是陶瓷修复区、青铜器修复区,任何一个人都拿着手中的器物仔细雕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监督邮箱:.cn